晕痣又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或获得性远心性白斑。这类白殿风通常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,以后痣本身也可褪色,而皮损继续发展。
男女老少均可发生晕痣,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,这种白斑常位于躯干部,特别是背部, 偶尔见于头面部,发生在上肢者少见,大小不等均匀一致的白晕逐渐增大到更宽。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以变平,较后消失,其消失时间在5个月—8年之间,随后一些白晕也渐消退,但更为常见的是晕痣一量形成就持久存在,其白斑持续很久或继续扩大。
大多数患者晕痣的中央痣为自幼或原先存在的痣,以后突然发现痣周围的白斑。色素痣 受到抓伤、冷冻等创伤手,可能会转为晕痣。
以色痣为中心的晕痣和痣周围白殿风的区别在于,后者是白殿风偶然涉及到痣周围,或是靠近痣的皮肤,它的发生、发展与痣的存在无关。应用脱色剂有时会造成晕痣样皮损。
晕痣的病理学特征是痣周围及真皮内浓密而拥挤的单一核细胞浸润,有的患者单一核细胞与痣细胞混杂,两者很难分清,而被称为炎性晕痣。从病理学看,倾向认为晕痣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。
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,亦有是毛痣、蓝痣、先天性巨大型痣、乳头状痣,更少见的是纤维瘤、神经纤维瘤、老年疣、扁平疣、肉样瘤、扁平苔癣、瘢痕、瘢痕疙瘩、银屑病等,或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。故晕痣患者,特别是老年人应排除其可能伴发恶性黑色素瘤。
晕痣和白殿风可以同时存在。有统计认为晕痣伴有白殿风的发生率为1%~48%,白殿风伴晕痣的发生率为0.5%~50%。这两组观察数字相差悬殊。可能与被观察统计的病例数有关。通常观察病例数越多,所得到的百分比会越低,另有一组1410例白殿风患者数据显示,只有5.9%病例伴发晕痣,这已高出正常人对照组5倍多。
晕痣一般不需药临床治疗。晕痣的中央痣若以冷冻、激光或手术除掉,则有白晕扩大及继发白殿风的倾向。晕痣伴发白殿风时间,应按白殿风临床治疗。